影片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v/YDSbk6EC1TmGbz2e/
離岸風電與漁業調和共存系列座談會之一:領海之外的離岸風場 2021/08/24
台灣海峽的漁撈作業方式有拖網、刺網、籠具及一支釣等,漁獲主要供內銷使用、為國人重要蛋白質來源。除了既有的漁業、航運、保育等用途,面對日益增加的離岸風電需求,《海洋基本法》所揭示的「生態系統為基礎之方法」與海洋整合管理應成為公共政策討論的基礎共識。
避免漁業與離岸風電衝突的關鍵在於選址。歐陸國家普遍將離岸風場設置於專屬經濟區,避免干擾近沿海既有活動。即使是英國,離岸風場的設置海域也逐步從領海擴及專屬經濟區。然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第3條第六款明確將離岸風力發電限制在「領海範圍」,另一方面,《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》第5條明確宣示:「中華民國在其專屬經濟海域享有並得行使利用海水、海流、風力所產生之能源或其他活動之主權權利。」雖然我國專屬經濟海域尚與他國存有爭議未定,如能妥善規劃使用領海之外海域,將有助於避免離岸風場過於密集而干擾漁業、生態及其他海域活動。
上半場
主持暨與談人:洪申翰(立法委員)
鍾蕙先(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政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),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論領海之外之離岸風場
林欽隆(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、前海岸巡防署企劃處處長),台灣海域環境現況與離岸風電選址探討
下半場
主持暨與談人:莊慶達(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、前海委會副主委)
蘇楠傑(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),以生態系為基礎之漁業管理與海洋治理
盧沛文(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),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挑戰:空間規劃視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