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呂欣怡(在一個受海風吹拂、空氣裡曾經瀰漫魚鮮味的河口小鎮長大。近幾年關注再生能源的推展,以及海洋與海岸環境的變化,現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)
(本文原發表於2021/11/16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)

離岸風電啟示錄
曾經的夢想之地,新的資本前沿
站在這片俯瞰海岸線的岬角上,世代於苗栗後龍鎮好望角務農的王大哥笑著跟我說:「海邊老人家常講,台灣海峽是一塊『大窟田』,沒東西吃或缺錢的人,去海裡挖一點就有了。」這句俗話反映了昔日海洋資源的豐饒,不但造福討海漁民,也兼顧了像王大哥這樣的海線農戶,他們利用一天兩次的退潮期間,在潮間帶的礁石淺灘撿拾貝類魚蝦,帶回家加菜加餐、貼補家計。
然而,人與海洋過往在海岸地帶曾經有過的依存關係,受到歷年累積的污染與過度捕撈影響,已然相當薄弱。即使海岸風光依舊,台灣西部大部分漁港的漁獲量都較往年減少許多,漁民必須多工並行,以各種勞動收入交叉互補,才足以養家。
而就在專業漁民淡出海域之際,海洋成為另外一群夢想家的投資前線,正如娜歐蜜・克萊恩(Naomi Klein)在《震撼主義》書中所述,危機就是資本轉型與擴張的契機。廿一世紀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危機,促生了低碳產業技術與投資的新戰場;自然界中的陽光、空氣與水不再只是生命三要素,它們被價值化為「太陽能、風能與水力」,成為迅速擴張的綠能市場重要商品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