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異溫層迷航記》:離岸風電啟示錄,共創「漁與魚共榮」的友善海域空間

文:呂欣怡(在一個受海風吹拂、空氣裡曾經瀰漫魚鮮味的河口小鎮長大。近幾年關注再生能源的推展,以及海洋與海岸環境的變化,現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)

(本文原發表於2021/11/16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

離岸風電啟示錄

曾經的夢想之地,新的資本前沿

站在這片俯瞰海岸線的岬角上,世代於苗栗後龍鎮好望角務農的王大哥笑著跟我說:「海邊老人家常講,台灣海峽是一塊『大窟田』,沒東西吃或缺錢的人,去海裡挖一點就有了。」這句俗話反映了昔日海洋資源的豐饒,不但造福討海漁民,也兼顧了像王大哥這樣的海線農戶,他們利用一天兩次的退潮期間,在潮間帶的礁石淺灘撿拾貝類魚蝦,帶回家加菜加餐、貼補家計。

或許,這正是許多退休漁民在家裡坐不住,每天總往漁港報到的原因吧。

然而,人與海洋過往在海岸地帶曾經有過的依存關係,受到歷年累積的污染與過度捕撈影響,已然相當薄弱。即使海岸風光依舊,台灣西部大部分漁港的漁獲量都較往年減少許多,漁民必須多工並行,以各種勞動收入交叉互補,才足以養家。

而就在專業漁民淡出海域之際,海洋成為另外一群夢想家的投資前線,正如娜歐蜜・克萊恩(Naomi Klein)在《震撼主義》書中所述,危機就是資本轉型與擴張的契機。廿一世紀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危機,促生了低碳產業技術與投資的新戰場;自然界中的陽光、空氣與水不再只是生命三要素,它們被價值化為「太陽能、風能與水力」,成為迅速擴張的綠能市場重要商品。

閱讀全文〈《異溫層迷航記》:離岸風電啟示錄,共創「漁與魚共榮」的友善海域空間〉

記錄一場正在發生的海域抗爭

作者:呂欣怡

(本文原發表於2020.08.17的芭樂人類學網頁)

歷史總是一再重覆。繼2015年5月竹南龍鳳漁港30艘漁民自救會漁船出海抗議海洋風電示範風場、2015年7月彰化區漁會帶頭組織80餘艘漁船圍堵福海風場的觀測平台施工之後,近日在雲林縣的四湖與口湖鄉沿海,也有一波漁民對抗離岸風場的行動正在進行。引發風波的允能風場位於四湖鄉與口湖鄉外海8至17公里處,總面積82平方公里。允能是第一批通過經濟部遴選程序的離岸風場,規劃在今年年底之前安裝40座風機,2021年底前完成全部的80座風機並且併網商轉。臺灣海峽的海象與氣候條件讓海上施工期局限於5-9月,允能工程船於六月開始進入海域,在6-7月間就造成了幾次與漁船的海上對峙,驚動能源局南下協調。7月19日漁民在口湖鄉台子村天台宮成立自救會,7月26日至27日再次出海阻擋風場佈纜工程船的行動。8月13日上午漁民自救會北上至立法院召開記者會,我也受邀發言。漁民在會中以近日捕獲有明顯傷痕的魚類為證據,指控風場打樁前的預備工程擾動海床,不但損壞漁具,更把過去沈積於海底的有毒物質翻動上來。另外,前日與業者的協調會上出現不明帶刀人士,事後證實是外包廠商雇用來協助允能風場的海事工程、維護「工作場域安全」,漁民因而指責風電公司動用黑道來壓制陳抗漁民。

離岸風場(來源:pixabay圖庫)

閱讀全文〈記錄一場正在發生的海域抗爭〉

討海心-漁生懼來

圖/文:李凱文

一、漁具消失了

是一個晴朗的天氣,是一片藍藍的海與藍藍的天空相映著,心裡卻是焦慮且憤怒。

我的船長是我的父親,而我是他的海腳(船員的俗稱)。在平常的日子裡,我總是與父親一同出海捕魚,然而今天天氣晴朗,我們卻沒有網具捕魚了。

6月26日 發現工作船上的網具殘骸。

事情追溯到幾天前,我和父親抓皇帝魚,因為該魚種早上不常出沒,反而是天未亮的時候出來游動,因此我們都是傍晚下網隔天收網;就在隔天收網時,發現網具全都捲曲且破破爛爛,這事情在那地帶的漁民們也接二連三的遇到,經過詢問以及調查後發現有一艘大型工作船在拖刮海床,漁民心中的怒火逐漸在心中點燃。

6月27日,我們得知那工作船正在我們捕魚的海域繼續施工,於是漁民們駕船前往探望,等我們到了時候,發現工作船正在急忙收起他們的器具,並且急忙駛離我們。漁民們覺得可疑,於是將它擋下來,發現工作船上剛收起來的器具卡有我們漁網的破損網繩和網片,得知真相的漁民終於隱忍不住心中的怒火,和工作船上的船長爭執了起來,也打向118(海上報案專線)報案。漁民這才驚覺事態大條。

這是漁民第一次與工作船海歷十五號衝突。

閱讀全文〈討海心-漁生懼來〉